×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东方龙腾

59 大东亚周报

59 大东亚周报

之前帮助汪鼎杰寻访马永贞马素贞兄妹时,胡澄涵意识到公司收集信息的能力很弱,于是从上海县人力车行的车夫里选出一些机灵的后生,加上从公司其他部门挑选的人员,用了一年的时间,到苏州、湖州、南京、安庆、南昌、九江、武昌、汉口、汉阳、长沙、杭州、宁波、福州、厦门、广州、芝罘(烟台)、塘沽、北京等重要城市陆续开设了人力车行,在当地招募车夫,提供人力车服务。

这些人力车夫每天拉完车回到车行,还必须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把当天听到看到的奇闻异事,口述给车行三掌柜,由他进行记录和整理。

三掌柜将这些信息分门别类,按照重要等级通过快马、货船送回公司总部。

为了使人力车这一新型交通方式能满足普通百姓的需求,胡澄涵大幅降低了乘车费用,使得这一原来只有少数富人才舍得花钱消受的出行方式,现在一般稍有家底的人有急事出门也乐意掏钱享用。

车资下降后,花钱乘坐人力车的人越来越多,大东亚公司自家开的车行远远不能满足百姓的需求。很多城市的商人看到商机,纷纷斥资前往上海购买人力车开设车行。

这样一来,大东亚公司红包车的销售出现了井喷。

不知不觉中,大东亚公司已经在上海县城周边、英租界、苏州河以北购买和开荒了将近五千亩土地。尤其是在苏州河北岸,由于英国人划的租界将上海县与苏州河北岸隔离开来,很多上海人没胆子从洋人的地盘上过河去北岸劳作,纷纷把手里的土地贱卖给了不怕鬼不信邪的大东亚公司。

按照这个速度,胡澄涵估计到了明年公司囤积的土地能够达到上万亩(长兴岛除外),等到过年时,就可以鼓励员工们回家带来更多的失地农民前来垦殖。

胡澄涵把这些地租给了大东亚公司员工的家属和追随他们前来谋生的失地农民,指导他们在这些地里分别种上了水稻、棉花、桑树和蒲公英。

大东亚公司按照市价收购所有的作物,而租种的农户只需按照大清律法支付规定的税赋即可。

为了帮助这些农户,胡澄涵命方华源从伦敦捡回来的破产银行家高登成立了一家小额惠农银庄,以很低的利息给这些农户贷款购买作物种子和生产工具。

高登刚到上海时,胡澄涵便任命他为助手,负责协助他与各大洋行联络业务。

高登敏锐地发现,这是一块适合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沃土。他几次雄心勃勃地向胡澄涵建言,要帮助大东亚公司发展银行业务。

胡澄涵没有答应高登的请求,他认为大东亚公司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打好实业基础,暂时没有足够实力发展银行业。

直到半年后,胡澄涵发现需要把公司囤积的大量田地加以利用,而那些农民缺乏足够资金购买农具、种子时,才想到了成立一家小规模的惠农银庄。

这个银庄一方面可以减轻公司的资金压力,另外一方面可以为公司将来开展银行业务储备人才。

高登先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胡澄涵只好安慰高登,让他耐心等待时机。

由于高登不懂中文,胡澄涵从洋文夜校学员里给他物色了一个助手,他的名字叫胡光墉。

这个叫做胡光墉的小伙子,既是胡澄涵本家,又是胡澄涵的徽州小老乡,也是胡澄涵能够回忆得起来的为数不多的牛人之一,后世一般称其为胡雪岩,雪岩是字,光墉是名。

胡澄涵看过胡雪岩传记,他记得,胡雪岩年少时就到了杭州城内一家钱庄里当伙计。

胡澄涵派到杭州的猎头花了数月的功夫,在杭州城内的每家钱庄中地寻访胡雪岩这个人,可是一无所获,杭州城内所有的钱庄里都找不到这个人。

胡澄涵纳闷了,左右寻思,觉得肯定没记错,胡雪岩是因湘军、淮军起家,就是这个年代的人物。按照时间推算,胡雪岩现在年纪不大,应该还是个小伙计。

直到有一天,一个媒婆问起胡澄涵的字号好给他做媒时,他才醒悟过来:胡雪岩之“雪岩”二字,也许是这个人的字,应该按照他的名去找才对。

胡澄涵绞尽脑汁,终于想起了胡雪岩的大名:胡光墉!

猎头这才在杭州一家不起眼的钱肆里找到了这个不起眼的伙计。

胡光墉来自徽州绩溪,今年虚岁二十五岁,正在一家小钱庄里当伙计,不知何日才能出头。

徽州人自宋代一来,既崇文又崇商,家中孩子要么习文走仕途,要么出门当学徒经商。对于读书不行的孩子,素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说法。

往外一丢就是把孩子送到南京、杭州、苏州等地的徽商商行里当学徒的意思。

猎头知道,此人是胡掌柜下令无论如何都得招揽到手的人物,于是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将大东亚公司和胡澄涵吹上了天,终于说动了胡光墉。

胡光墉之前听说过,近两年有很多徽商在上海与洋人做生意,搞得风生水起。又听说大名鼎鼎如日中天的大东亚公司的掌柜是徽州同乡,最终决定辞别了老东家,来到了上海。

胡澄涵看到意气风发的胡光墉真真切切地站在面前,不由得欣喜若狂。

自那以后,胡澄涵便将胡光墉带着身边着力培养。为了使胡光墉将来能够自如地和洋人交流,胡澄涵要求胡光墉每天苦学英文。

等到筹办大东亚惠农银庄时,胡澄涵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曾在钱庄做过十多年伙计的胡光墉。

曾经在伦敦经营过银行的高登,对于筹建和管理这样的小钱庄自然是不在话下。

高登按照英国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搭建好组织架构,梳理好业务流程,拿到大东亚书报社翻译好之后,交给胡光墉具体操办。

由于大东亚公司在吴淞江北岸买了不少地,往返两岸耕种的农户多了起来,江上原先的那座木桥年久失修,渐渐不堪使用。大东亚公司出资在其旁边修了一座可容两辆马车并排通过的砖木结构大桥,取名为白渡桥。

在这座桥上游两里的地方另外修了一座类似的桥,取名为上白渡桥。

胡澄涵知道,美国人正在与宫慕久谈判,希望在苏州河北岸虹口、杨浦一带设立租界。他决定等到美租界设立之后再与那些美商合资修建钢筋水泥桥,大东亚公司现在可不想当这个冤大头。

随着西方商人纷纷来中国这块沃土淘金,上海的外贸出口市场会出现井喷式增长。大东亚公司年初出资成立了自营的茶叶、瓷器、丝绸贸易商行,到了年底的时候,这块业务贡献了和合资商行相近的利润。

由于贸易业务的增长,大东亚公司运输船队增加到了10艘,业务覆盖了内河和沿江主要城市。船队以运输本公司的货物为主,也对外承接返程业务,避免出现船只空船返航。

《大东亚周报》终于在1847年年底面世,虽然这是一个纯粹烧钱的部门,但是胡澄涵觉得这钱烧得值。

最初的《大东亚周报》只有四版,首版主要介绍公司的发展近况和产品,树立员工对公司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第二版主要介绍公司的先进人物事迹报道,倡导诚信、开放、务实、创新的企业文化。

第三版主要是介绍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新产品;

第四版全部用来介绍西方社会风俗和奇闻趣事,目的是让读者打开眼界,了解洋人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洋人的风俗习惯。向读者传递洋人也是爹娘生父母养、吃五谷杂粮、食人间烟火长大的,没必要害怕他们,更没有必要在他们面前低声下气奴颜婢膝,那样只会让洋人更加看不起,要挺起胸膛来做人。

周报第四版还辟了一块地方,常年发布告示高薪招募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

年前的这几个月,方华源一头扑在实验室里,利用从英国购来的小功率发电机,试验并掌握了电解食盐水获得纯碱的工艺方法,并成功山寨了一台大功率的火力发电机,并同时在设计、建造纯碱厂、玻璃厂、肥皂厂等厂房,计划在第二年开春开始施工建造。

1847年是大东亚公司的丰收年,也是三人穿越以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一年的春节,有一半的大东亚公司员工没有回家探亲。一些人是因为无家可归,另外一些人是已经把全家搬到了吴淞江畔定居下来。这些人都把大东亚公司当作了自己的家。

公司为这些员工举办了热热闹闹的集体年夜饭,并为每个员工封了一个或大或小的红包,很多员工当场流下幸福的泪水。原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家,怎么能不发自内心地感激为大家带来这一切的胡汪方三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